今天是 2018年06月30日 星期六

站内搜索

更多>>互动平台

更多>>商务之窗

民意调查

您对洛阳商务工作的满意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解读政策解读

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 “十大合作计划”经贸领域内容解读

发布时间:2015-12-14 14:43:15   浏览次数:2007次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南非召开,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非洲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和安全等领域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规划了中非务实合作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的历史篇章。其中,在经贸领域,中非双方将共同实施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和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等。

  上述经贸领域合作计划在广泛征求中非双方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形势下中国和非洲国家加快发展的共同诉求以及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对非合作理念为引领,秉承正确义利观,兼顾现实和长远、传承和创新,积极对接中非各自发展战略和重点合作领域,努力实现对非洲国家和中非合作的全面覆盖,着力构建立体化、链条化、系统化的中非经贸合作格局,内容之丰富、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均堪称历届论坛经贸举措之最。推出上述经贸领域合作计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经济和社会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有助于中非双方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全面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应对机遇挑战,将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具体内容解读如下:

  一、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中方将积极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鼓励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兴业,合作新建或升级一批工业园区,向非洲国家派遣政府高级专家顾问。设立一批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和若干能力建设学院,为非洲培训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

  内容解读:工业化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中非经贸合作示范性和前瞻性的体现。实现工业化是非洲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非方《2063年议程》明确提出到2063年非洲制造业占GDP比重50%以上、吸纳超过50%新增劳动力的目标,强调非洲要进一步提升商品附加值、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在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优势产业和优势产能符合非洲工业化需要,非洲具备承接中国产能的强烈意愿和客观条件,双方在工业化领域开展合作条件成熟。中方将结合非方《2063年议程》和各国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规划,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从工业发展上下游核心环节入手,营造“软环境”、提供“硬保障”,推动中非工业化合作链条化发展。为此,中方将在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项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

  ——合作平台建设。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发展工业园区的努力,与非洲国家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共同新建或升级一批工业园区等经贸合作区,支持区内外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内标准化厂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经贸合作区打造为中非双方在非洲产业集聚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性平台,为非洲工业化“筑巢引凤”。

  ——规划布局支持。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发展任务和目标相近,发展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中方将根据非洲经济发展情况,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派遣高级专家顾问,为非洲工业化发展提供规划布局、政策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智力支持,毫无保留地与非洲分享中国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人才是工业化的关键,也是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环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方分别兑现了为非洲培训1.5万、2万和3万名各类人才的承诺。未来三年,中国将以工业化为重点,在涉及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相关领域,为非洲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和研修的名额,并加大对非洲青年和妇女的培训力度,帮助非洲拥有更多技术和管理人员。

  ——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中方将集中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与非方共同选择具备区域辐射能力的非洲国家,设立一批区域职业教育中心。中方将通过技术援助、境外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为非洲劳动人口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使非洲拥有更多具备一技之长的适用人才,帮助非洲把巨大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二、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方将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适用技术,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大规模种植、畜牧养殖、粮食仓储和加工,增加当地就业和农民收入。中方将在非洲100个乡村实施“农业富民工程”,派遣30批农业专家组赴非洲,建立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中方高度关注非洲多个国家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致粮食歉收,将向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

  内容解读: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是非洲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非方《2063年议程》、《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都将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粮食本土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提出2063年完全消除饥饿和食物短缺的发展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领域拥有适合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和实用技术,双方农业合作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坚实的基础。中方将结合非方《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适用技术,在传统农业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中非农业合作产业链条,提升非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使中非农业合作惠及更多非洲民众,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为此,中方将在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项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

  ——实施“农业富民工程”。中方将积极调动政府、企业、民间资源,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在非洲100个乡村巡回驻点,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重点传授和推广中国农业适用技术,并通过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引导成立行业组织等形式,促进当地农民与市场对接,帮助农民提升技能和增加收入,提高非洲农村发展水平。

  ——提升农业发展能力。中方将向非洲国家派遣30批次的农业技术专家和职业教师组,与非方共同规划农业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实验示范、提供技术和教学指导,在当地培训更多非洲国家自己的农业人才,为非洲加强农业发展能力建设提供支持。

  ——开展农业科研合作。农业技术是非洲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中方愿在该领域与非方进一步加大先进农业技术转让、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科研培训的合作力度,以中方已在非洲援建的农业合作项目为基础,由中非双方各选择10家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相互合作机制,开展种子选育、禽畜改良、病虫害防治、动物疫情防控等科研交流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非洲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附加值,支持非洲发展现代农业。

  ——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非洲多个国家农业受旱灾重创、粮食大面积减产。中方将根据非洲有关国家需求,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人道主义粮食援助,积极探讨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帮助有关非洲国家缓解粮食危机,提升非洲粮食安全水平。

  三、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中方将同非洲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加强互利合作,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铁路、公路、区域航空、港口、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非洲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国家建设5所交通大学。

  内容解读:基础设施合作是中非双方传统合作领域,也是中非经贸合作提升水平、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制约非洲一体化和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非方《2063年议程》提出通过高速铁路网和交通廊道连接非洲首都和商业中心、提高民航效率、强化港口和海运产业的构想;《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也确定能源、交通、信息通讯和跨境水资源四大领域,包括“四纵六横”铁路网和“三纵六横”公路网。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势明显,中非基础设施合作不断深化,已在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了条件。中方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一体化发展,结合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愿景,充分发挥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联合工作组等合作机制的作用,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同非洲进一步深化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上下游各领域的合作,用先进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为非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营商环境提供支持。为此,中方将在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项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

  ——铁路、公路和港口。中方将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与合作模式,结合非洲“四纵六横”铁路网和“三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布局,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非洲铁路、公路和港口网络建设,与非方合作建设一批大型公路、铁路和港口项目,提供成熟可靠的技术装备,助力非洲交通网络建设,带动交通沿线经济发展。

  ——区域航空。中方将与非方共同持续推进“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以市场运作为前提,深化航空投资和运营合作,提供更多民机装备,支持非洲机场、配件库、维修中心、航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非洲国家适航认证和航空监管能力建设,带动双方产品、技术、标准、配套设施、售后服务、人员培训合作协同推进,不断提升非洲民航运营效率和互联程度。

  ——电力。中方将根据非洲国家实际需求,使用多种融资方式,支持非洲水电、火电、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发电项目和输变电、电网项目的建设,帮助非洲改善电力短缺掣肘经济增长的现状,使非洲发展得到持续的动力供给。

  ——信息通讯。中方支持非洲建设信息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将以市场运作为前提,鼓励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信息网络建设、运营和服务,逐步搭建有助于非洲发展的现代化信息通讯网络。

  ——人才和研发。中方将调动政府和企业资源,积极研究为非洲新建或升级改造5个包括航空、铁路和公路在内的交通大学,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合作方案、技术援助和管理运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非洲系统培训基础设施专业化技术队伍,为非洲互联互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研发支撑。

  五、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中方将支持非洲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实施100个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中非合作绝不以牺牲非洲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

  内容解读: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是中国和非洲的共同目标。非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避免经济发展对非洲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是非洲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中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在中非经贸合作中一贯重视保护非洲的生态环境,将在严格要求中国企业重视保护非洲当地环境的同时,结合非方实际需求,继续在生态环保领域加大同非方的合作力度,支持非洲致力于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为此,中方将在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项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

  ——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方将为非洲国家实施一批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包括防灾减灾、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环境治理、气象监测和清洁能源等内容,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关目标。

  ——环境友好型农业和智慧型城市建设。中方将为非洲国家实施一批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农业研发、种植、生产、仓储、加工等环境友好型农业合作项目,以及低碳城市规划、交通、建筑、智能电网、大数据等有利于城市实现低碳环保的合作项目,助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方将实施50个促进贸易援助项目,支持非洲改善内外贸易和投资软硬条件,愿同非洲国家和区域组织商谈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等全面自由贸易协定,扩大非洲输华产品规模。支持非洲国家提高海关、质检、税务等执法能力,开展标准化和认证认可、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

  内容解读:中国作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重要投资来源国之一,一直努力与非洲共同打造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新增长点。非方《2063年议程》提出推动全非大自贸区建设、2045年实现区内贸易占全非贸易比重增至50%、全非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增至12%的目标,并到2063年实现人口、资本、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中方将结合非方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继续支持非洲扩大域内外贸易投资规模、改善贸易投资结构、扩大非资源类产品出口,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与非洲共同建设更加便捷和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推动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为此,中方将在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项下,在经贸领域与非洲开展以下合作:

  ——继续提供促贸援助。中方将针对非洲各国不同需求,为非洲国家实施50个促贸援助项目,包括能力建设、升级海关商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和提供相关物资设备等,帮助非洲打通非洲内部市场隔阂,从区域层面深化中非经贸合作。

  ——开展自贸区合作。中方支持非洲构建全非自由贸易区目标,愿通过与非方商谈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等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充分挖掘双方经贸合作潜力,为合作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使更多非洲产品享受到中国大市场的红利,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赴非投资。

  ——推动电子商务合作。电子商务在非洲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提升非洲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重要手段。中方将鼓励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与非洲探讨开展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合作,使非洲与全球其他地区共享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经济带来的便利。

  七、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方将在加强自身减贫努力的同时,增加对非援助,在非洲实施200个“幸福生活工程”和以妇女儿童为主要受益者的减贫项目;免除非洲有关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15年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

  内容解读:非洲正面临艰巨的减贫任务,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是非洲各国的共同目标。非方《2063年议程》提出了到2025年将青年发育不良率降至10%、儿童体重不足率降至5%以下等减贫目标。中国也正在加快自身减贫事业的发展,将在这方面与非洲国家加强配合,广泛开展合作,分享减贫经验,进一步支持非洲减贫事业的发展,帮助非洲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共同为中非和世界民生福祉的改善作出贡献。为此,中方将在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项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

  ——实施“幸福生活工程”等减贫项目。中方将积极调动政府、企业、民间资源,与非洲国家广泛开展合作,共同实施200个造福非洲基层民众的减贫惠民合作项目,努力实现接地气、惠民生的合作效果。中方将通过实施“幸福生活工程”,帮助非洲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改善乡村社区环境和生活条件,打通“最后一公里”乡村道路,让非洲村落与现代文明同步发展;中方将向非洲有需要的地区派遣巡回医疗专家组和志愿者,宣讲妇幼保健和饮水卫生知识,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保护非洲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非洲儿童健康成长;中方还将依托中方在非洲已援建的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帮助非洲提高学校教学组织管理水平,提供学习生活物资和基本营养餐食,送文具、送用品、送图书、送体育、送文化,使更多非洲青少年享有更加优质的受教育环境。

  ——免除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为帮助非洲国家减轻债务负担,提升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方将免除非洲有关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并将尽快与非洲有关国家核对无息贷款债务,签署免债协议,办理冲账手续。

  八、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方将参与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中非各20所医院开展示范合作,加强专业科室建设,继续派遣医疗队员、开展“光明行”、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为非洲提供一批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鼓励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提高药品在非洲可及性。

  内容解读:中国与非洲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部非洲地区爆发后,中国率先驰援,陆续开展四轮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提供医疗物资设备,援建诊疗中心和生物实验室,派遣医护人员与非洲人民共同奋战在疫情第一线,近期又宣布了旨在帮助疫区国家经济社会重建的第五轮援助计划,得到国际社会和非洲人民的高度评价。非方《2063年议程》提出了完全遏制埃博拉等传染病和热带病、大幅减少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将非洲人民的人均寿命提升至75岁以上的发展目标。中方将以此为契机,结合非方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从源头入手,支持非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为此,中方将在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项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

  ——为非洲疾控中心提供援助。中方愿与非洲共同应对重大突发性疫病灾害挑战,支持非洲加强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体系建设,保护非洲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根据非盟和广大非洲国家要求,中方将积极研究支持非洲疾控中心筹建工作,在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设备保障、实验室合作、人员培训和奖学金等方面提供支持。

  ——开展医院合作。为帮助非洲国家医院提升医疗技术和运营管理水平,中方将支持中非医院间开展示范合作,由中非双方共同选择20所医院,加强专业科室建设,在病患诊治、医护培训、设备维护、医院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支援合作。

  ——派遣医疗队员。中方通过派遣医疗队员、开展“光明行”活动等方式,治疗了大量非洲患者,受到非洲国家热烈欢迎。中方将在以往合作基础上,向40个非洲国家派遣由临床专家组成的短期医疗队,开展“光明行”、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赠送诊疗设备及药品耗材,为非洲民众提供更高水平、更有针对性的的专科医疗服务。

  ——提供抗疟药品。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因在抗疟药品研发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多年来,中国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在帮助非洲抗击疟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方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向非洲提供500万人份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为非洲抗击疟疾和加强中非医药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鼓励制药合作。中方将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鼓励中国企业在药品研发和制造领域与非洲开展合作,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帮助非洲全面提升医药产业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方将为非洲援建5所文化中心,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 电视项目;为非洲提供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每年组织200名非洲学者访华和500名非洲青年研修;每年培训1000名非洲新闻领域从业人员;支持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促进中非旅游合作。

  内容解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交流是中非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实现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方将继续支持和促进中非双方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学者智库、民间组织、青年、妇女和工会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夯实中非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为中非合作营造良好氛围,将中非传统友谊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为此,中方将在中非人文合作计划项下,在经贸领域与非洲开展以下合作:

  ——援建非洲文化中心。非洲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中方将进一步密切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为非洲援建5所非洲文化中心,帮助非洲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实施卫星 电视项目。为进一步促进中非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丰富非洲乡村人民文化生活,中方将调动政府和企业资源,结合非洲乡村实际和文化需求,制订相关方案,实施为非洲1万个村落安装 卫星 电视的项目。

  ——提供学历学位教育和政府奖学金。中方将依托中国知名高等院校,为非洲国家提供2000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名额,开设与国家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管理、哲学、历史、卫生、农业、经济和新闻等专业,密切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分享发展成果。同时,中方将进一步扩大面向非洲国家的政府奖学金名额,从过去3年的1.8万个,增加至3万个。

  ——培训新闻从业人员。为推动中非新闻传媒合作,中方将通过邀请来华研修、提供技术援助和通过在非中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为非方每年培训1000名新闻领域从业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技术、新闻采编、新媒体教育等领域。

  ——扩大旅游合作。旅游是非洲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新兴领域。中方将支持中非民航企业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鼓励更多中国公民赴非洲国家旅游和消费,并为中非在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开展投资合作、开发更多旅游产品提供支持。

  为确保“十大合作计划”顺利实施,中方决定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包括:提供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提供35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及出口信贷额度,并提高优惠贷款优惠度;为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等。其中:

  对于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非方可结合自身实际需要,与中国驻非洲国家使馆和经济商务参赞处密切沟通和协调,根据中非双方在相关合作计划项下确定的援助重点,提出工业化、农业、环保、减贫、卫生、文化和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具体项目需求,在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协议商签和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加强配合,确保有关项目早日落实,使非洲国家和民众普遍受益。

  对于优惠性质贷款及出口信贷额度,将依据中非双方合作惯例,不按国别对具体贷款额度进行划分,实际提供的贷款种类和金额根据非方所提项目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确定。非方可结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根据中非双方在相关合作计划项下确定的合作内容,重点在基础设施、产能等领域提出合作项目,并加强对申请贷款项目的科学筛选,分出轻重缓急,与中方共同确保项目早日落实。同时,中方将进一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优惠贷款的优惠度,充分考虑一些非洲国家和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优惠贷款的利率、期限等贷款条件进行灵活组合,进一步突出优惠贷款的优惠性质。

  中非发展基金经过三期增资后总规模为50亿美元,此次再增资50亿美元后,总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目前,中非发展基金对非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工业园等众多领域,在促进和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非发展基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为中非在产能、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中非发展基金使用条件和流程详见附件1)

  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总额10亿美元,此次再增资50亿美元后,总额度将达到60亿美元。目前,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已累计向70余个非洲项目发放了贷款,支持了农产品种植加工、轻工机械制造、小商品贸易等众多中小项目,为非洲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非洲对外贸易的发展。该专项贷款额度的大幅增加,将使非洲中小企业的发展得到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对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贡献。(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使用条件和流程详见附件2)

  下一步,中方将和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密切配合,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中经贸合作领域的各项内容,形成具体落实方案与合作项目,科学、有序推进落实工作,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迈上新的台阶,不断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活力。





  附件1:中非发展基金使用条件和流程


  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政府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8项举措之一,目前规模50亿美元。中非发展基金成立以来,累计决定对非洲35个国家的80多个项目投资近32亿美元,投资支持了一批农业种植与加工项目,汽车、皮革加工、家电、玻璃、水泥、制药等产能合作项目,电厂、港口、海运、航空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数字电视、工业园区、能源矿业等项目,项目实施后可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160亿美元,带动非洲当地就业100万人、增加当地出口创汇20亿美元、创造税收10亿美元,为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增添了活力,在非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巩固了非洲经济发展的基础,增强了非洲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了非洲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受到了非方的普遍欢迎,已成为中国对非投资主力平台。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50亿美元”,基金设计总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中方将继续发挥中非发展基金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也可帮助非洲项目寻找中国企业开展合作,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以申请。

  基金性质: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政府发起设立的对非投资基金,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基金将围绕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按照“战略必要性、财务可平衡性、机构可持续发展性”的项目选择标准,重点支持“三网一化”、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农业民生、工业园区等领域。

  (一)帮助企业解决在非洲投资的资本金融资,分担企业投资非洲的风险。

  (二)发挥基金熟悉非洲国情和投资环境的优势,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投资非洲的问题和困难。

  (三)发挥桥梁作用,为国内企业赴非投资寻找好项目,为非洲企业和非洲项目寻找中方合作伙伴

  使用原则:中非发展基金主要对到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参股,基金一般不控股、不做第一大股东。具体使用方式包括:

  (一)股权投资:直接以普通股方式投资企业或项目。

  (二)准股权投资:优先股、可转换债、混合资本工具等其他形式。

  (三)基金投资:作为“基金的基金”,在符合国家对非外交和经贸合作政策的前提下,将适当比例资金投资于其他基金。

  适用客户:中非发展基金主要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也可帮助非洲项目寻找中国企业开展合作,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以申请。申请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信用能力,至少具有良好的投融资能力;公司股权关系及治理结构清晰,股东关系和谐,资产负债状况及债权债务关系透明;拥有自有产权技术或已取得其他机构的技术使用权;有良好市场发展潜力和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具有明确的非洲业务发展战略,项目团队拥有一定的非洲经验;拥有精干高效、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具备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和计划的能力;在项目所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与该国政府和企业有良好的关系。

  申请程序:政府和相关机构可向中非发展基金推荐项目,企业向中非发展基金提出投资申请,中非发展基金首先将该项目放入项目储备库,待条件充分后进行尽职调查和评审,开展商务谈判,编写投资建议书,提交投资决策,对于通过的项目,与合作伙伴签署相关法律文件,根据项目进度出资,开展项目管理直至投资退出。


  附件2: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使用条件和流程


  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为拓宽非洲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活跃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拉动进出口贸易,提升当地民生水平而设立的专项贷款,总规模60亿美元,向符合条件的非洲中小企业提供,重点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及农林牧渔等民生领域发展,是中非合作论坛举措的具体落实。

  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具有政策性、商业性、普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政策性:是中国政府在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八项新举措之一,通过帮助非洲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体现中非务实合作,深化中非合作伙伴关系。

  商业性:不是政府援助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根据项目重要性、借款人信用等级、项目风险评估结果等因素制定贷款价格。

  普惠性:根据各国实际情况,按照“一国一策”的原则开展专项贷款业务,争取惠及非洲各国。

  灵活性:满足各类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可以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贷款期限最长5年;可使用美元、欧元或人民币;可选择固定或浮动利率;提还款计划可视双方谈判情况灵活掌握。

  非洲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符合所在国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或符合所在国当地市场普遍认可的中小企业标准,或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其为当地中小企业,或参照同等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内国家和有关区域性金融机构标准。

  主要支持的领域和行业:包括但不限于:第三产业(商业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电力、农业水利、灌溉设施、交通),基础产业(出口外向型工业、农业种植、建材业、深加工、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其他行业(节能环保、文化教育)

  两种模式:转贷模式:由项目所在国政府认可的金融机构或其他符合条件的机构作为借款人,由国家开发银行向借款人提供一定额度授信,转贷给符合条件的当地中小企业,可采取国家主权、商业保险、多边金融机构担保、抵质押等多种保证方式。

  直贷模式:对于项目较成熟,市场潜力大,民生效应好,风险可控的项目可采用直贷模式,借款人或其股东为有实力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家开发银行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并由借款人承担最终还款责任。

  申请材料包括:借款申请书、申请人证照文件、申请人财务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或相关商业计划书、与项目相关重要合同及法律文件、信用结构相关文件、国家开发银行要求的其他有关材料。

Copyright ?2011-2015 版权所有:54321365bet
技术支持:恒凯科技
地址:洛阳市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大楼8楼
        联系电话:0379-63935692 63935693

豫ICP备11023507号